接种乙肝疫苗 守护肝脏健康
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我国肝癌发病率居高不下,患者被诊断时近80%是中晚期,且肝癌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是临床的重大挑战。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36.77万人,位列各种癌症新发病人数第四位(肺、结直肠、甲状腺、肝),发病率位列第五位(肺、女性乳腺、甲状腺、结直肠、肝);2022年因原发性肝癌死亡人数31.65万人,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位列第二位(肺、肝)。肝癌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我国84%的肝癌由HBV感染导致。
疫苗预防肿瘤是近年来全球癌症防治的一大进展。研究表明,合理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显著降低HBV相关肿瘤的发病风险,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其原理主要是通过预防导致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来进一步预防肿瘤的发生。因此,建议适龄人群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2021年版)》规定,乙肝疫苗(HepB)的接种对象及剂次为:
按“0-1-6个月”程序共接种3剂次,其中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若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应尽早接种;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不小于60天,第3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4个月。
通常情况下,在医院分娩的新生儿由出生的医院接种第1剂HepB,由辖区接种单位完成后续剂次接种;未在医院分娩的新生儿由辖区接种单位全程接种。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可按医嘱肌内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接种第1剂HepB。HepB、HBIG和卡介苗(BCG)可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
HBsAg阳性或不详产妇所生新生儿,建议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HepB;HBsAg阳性或不详产妇所生新生儿体重小于2000g者,也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第1剂HepB,并在婴儿满1月龄、2月龄、7月龄时按程序再完成3剂次HepB接种。
母亲为HBsAg阳性的儿童接种最后一剂HepB后1个月至2个月进行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小于10mIU/ml,可再按程序免费接种3剂次HepB。
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小于1500g)、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HepB。
2017年,《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年-2020年)》提出,在继续做好适龄儿童甲肝和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国家积极探索成人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策略,加强重点人群、高风险人群病毒性肝炎疫苗的接种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开展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医务人员、经常接触或暴露血液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家庭成员、多性伴者等)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守护肝脏健康。
作者系安阳市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副主任医师 张萍
发表于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安阳日报-健康养老-专家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