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鼠灭鼠,预防出血热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此病通常冬、春季两季高发,多为散发,且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治愈该病尤为重要。
二、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
出血热不是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那样的呼吸道传染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不会出现大范围聚集性感染。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传播方式主要包括:
1.接触传播,带病毒的老鼠咬伤皮肤或老鼠的尿、粪、唾液污染了破伤的皮肤或黏膜。
2.消化道传播,带病毒的老鼠尿、粪、唾液等分泌物污染食物,没有经过消毒处理被人食用。
3.呼吸道传播,吸入携带有汉坦病毒老鼠的尿、粪、唾液等污染的尘埃形成的气溶胶颗粒。
4.螨虫传播,寄生在带病毒的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健康人,可使人患病。
5.母婴传播,妊娠期间感染汉坦病毒的母亲可传染给胎儿。
三、哪些人容易患出血热?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主要以近距离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机会多的农民、学生、青壮年为主。
四、感染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周,最长可达两月,发病初期,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表现像感冒、发烧,容易被忽视。经过2周左右的潜伏期,出现畏寒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脸红、颈红、上胸红)、“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的典型症状。发热4~6天后出现血压下降,随之出现的是低血压休克,肾功能损伤。重症患者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及血尿等。
五、出血热怎么预防?
1.接种出血热疫苗。疫苗接种是防控出血热的最有效、最安全、最实用的措施,主要接种对象为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及工作生活中经常接触鼠类的高危人群,如农村生活及从事劳动生产、家畜、家禽饲养或从事野外劳作、经常暴露在鼠类活动较为频繁场所的人群。
2.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要注意生活和工作场所的防鼠、灭鼠工作,及时打扫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藏身之地。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储藏等工作,不喝生水,防止鼠类排泄物,尤其是田间拾取的水果蔬菜,要认真清洗,杜绝病从口入。汉坦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高,不耐酸、不耐热,加热(37℃以上)或者常用的含氯消毒剂等都可以杀死病毒,进行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时可以采用上述方法。
4.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
重点提示:出血热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在出血热发病高峰期间(10月—次年1月)若出现感冒、发烧一定要警惕出血热,要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自行使用退烧药,以免耽误 病情进而加重危险。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去过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在荒草地上坐卧、露营,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供稿:传染病防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