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ny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健康安阳公众号

安阳疾控公众号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理论学习    打造区域公共卫生中心 助力强市建设    中共安阳市委办公室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安阳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的意见》的通知
创建时间:2023-12-01 15:46

中共安阳市委办公室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安阳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的意见》的通知

(安办〔202315号 2023年11月30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安阳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区城中心强市的意见》(豫发〔202315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抓实抓细工作落实,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延安、河南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定“两个确保”,深化“十大战略”,大力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强化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成引领豫北地区、联动京津、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中心强市,打浩河南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在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 315亿元,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左右;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0亿元;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临空产业经济规模达到400亿元。“一高地一区三中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6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临空产业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

三、重点任务

(一)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

1.扩大红旗渠精神影响力。加快推进红旗渠纪念馆展陈和红色文化体验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推动红旗渠纪念馆纳入全国红色基因库。依托河南红旗渠于部学院各级党校和大中专院校,组建专门的红旗渠精神研究团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红旗渠精神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用好历史教材丰富艺术形式、加强文艺创作、讲好红色故事,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文艺影视作品。开展红旗渠精神进党校、进院校、进企业系列宣讲活动,把红旗渠打造成新时代奋斗者的“打卡地”。策划开展红旗渠精神全国巡回展,加强与海外侨团联谊,推动红旗渠精神走出去。(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广体旅局、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在安各高校)

2.加强红旗渠“红色遗产”保护。加强红旗渠遗址遗存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红旗渠文物维修保护、红旗渠安防工程等渠体维修加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推动红旗渠列入全国首批水利遗产。积极争取建立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豫晋省级联合机制,力争红旗渠尽快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动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单位:市文物局、市水利局)

3.打造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完善提升河南红旗渠部学院、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红旗渠纪念馆、谷文昌生平事迹展等教育平台功能,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完著“课堂+基地”培训模式,构建“红旗渠精神+”精品课程体系。加强与国内党性教育机构交流合作,将红旗渠精神列入全市各级党校和培训基地必修课,创建全国一流的“红旗渠精神”教育培训品牌。(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

4.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洹河殷墟段综合提升改造、滑县道口古镇保护整治等项目建设,推动安阳高陵创A升级提升全面开放运营墟遗址博物馆,积极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推动进入全国重点专题博物馆行列优化调整中国文字博物馆展陈内容与设计,支持县级综合博物馆及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打造“中国博物馆名城”。(牵头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市文物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旅集团、殷墟管委会、中国文字博物馆)

5.争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健全综合保护机制,强化殷墟基础保护,持续深化殷墟、甲骨文学科体系研究,做大做强墟研究院,争取商文明研究融入“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推进股墟王陵区、洹北商城等重要址考古发握研究工作,出版殷墟遭址考古报告和陶家营、邵家棚、桑园等重要遗址发掘报告,推进“殷墟大邑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商文化研究院,推动甲骨文著录考释、人才培养、活化利用、收藏保护等工作取得新突破。建设殷墟国际考古研究中心和文物保护基地、甲骨文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甲骨文信息处理与活化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牵头单位:市文物局;责任单位:殷墟管委会、中国文字博物馆)

6.加强文字文化传承创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著录等保护工程,梳理汇编文化图谱和精神谱系,创新文旅合宣传设计理念,策划创作以殷商文化、曹魏文化为主题的有影响力的文艺影作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加强殷墟、甲骨文等数字化建设,打造文旅数字体验空。加强汉字文化宣传推介,高水平举办国际汉字大会、甲骨文书法国际大展、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中华文化新地标。(牵头单位:市文物局、市委外事办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体旅局、殷墟管委会、中国文字博物馆)

7.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一批具有安阳特色的精品陈列展览,持续开展考古研学游、红色研学游等活动。加强殷、甲骨文、红旗渠、周易等文化IP活化利用,加大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和营销力度,推进殷墟遗址博物馆“礼文官”等文创商店建设,打造文化创意城市。充分发挥安阳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研学游、康养游、乡村游、通航游品牌。推动安阳红旗渠机场开通客运包机服务,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形成“临空+”旅游品牌和一体化旅游服务体系。优化太行山旅游资源开发,实施一批精品文旅文创项目,推动民宿产业品牌化发展,打造“红旗渠人家”“中国画谷”等优质品牌积极谋划实施“公路+旅游”,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完善豫晋冀鲁四省八市毗邻区域文旅融合协作机制,推动政策互惠、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广告互投、商品互售(牵头单位:市文广体旅局;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文物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管委会、市融媒体中心)

8.擦亮“航空运动之都”品牌。大力发展航空旅游、航空运动和航空培训,依托安阳红旗渠机场、安阳航校、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等基础设施优势,积极争取河南新丝路国际飞行学校落地建设。发挥豫北通航飞行服务站功能,加快推出一批蓝色旅游航线、示范性航空飞行营地、特色航空科普研学基地。提升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影响力,推动林虑山滑翔伞赛事和青少年航模大赛等提质升级,积极承办国际滑翔伞公开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牵头单位: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管委会)

(二)增强创新驱动,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9.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蓝天实验室,推动安阳科技创新研究院纳入省科学院体系。加快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安阳创新基地,积极推动综合实验中心、农业科技展示交流及保障中心、棉花创新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省科学院共建省级研发平台,加强棉花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中国棉都”到 2027 年,省、市级以上研发平台等超过 850家。加快安阳智慧岛建设,围绕打造“三空间二平台一示范”功能定位,健全管理制度,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吸引集聚一批初创企业、科创团队、天使基金以及科创人才。到 2027 年引进培育4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中科创类企业达到200家,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创高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农科院、中棉所)

10.培育多元化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活动,培育引进创新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力度,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0家。到202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

11.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加快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持续实施“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扎实推动“一岗一房”政策落实落细,加大企业岗位开发力度常态化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才引智活动。推动安阳师范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建设特色骨干学科。支持安阳工学院推进医学院建设,高质量建成医学学科,争取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推动滑县设立高职院校,(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建设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

12.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推动凤宝特钢、沙钢永兴、亚新钢铁重组整合和技术改造升级,实施安钢冷轧电磁新材料二期、神龙腾达中原生产基地二期等项目,加快向先进钢铁材料和精品钢及深加工转型,打造千万吨级优特钢生产基地,建设国内一流的钢铁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优特板材、高端无缝钢管、电磁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和高品质建筑用钢生产基地。推动煤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延链提质转型,支持优势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到202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13.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线束、鑫盛机床、艾尔旺环保等项目建设,推动智能装备、通航制造、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优势领域突破发展,打造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5G泛在低空测试基地等项目建设,研究创建国家级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构建通用航空制造全产业链,打造区域通航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管委会)

14.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加快推进林州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园、兴阳高新标光电显示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线路板、智能终端、高端显示等领域,推动电子新材料全链条构建,建设国内重要的显示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创建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康复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前布局人工智能、氢能和储能、先进功能材料、生命健康科学等产业。加大科技攻关,推进大潮炭能等项目建设,打造碳材料产业高地依托利源燃气、东方电气、鑫磊集团、锋源新创科技等骨于企业,构建制氢、运输、应用“3+4+4”氢能全产业体系,打造氢能与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试验区到202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15.强化数字赋能转型。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互促互进,打造一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在铁合金交易、植保无人机产业资源协同、智慧锅炉等领域,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智能传感等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数字场景应用加快安阳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扩容改造,推进安阳工学院鲲鹏产业学院、大数据研究院等建设,实现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覆盖。培育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加快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选树5G试点示范应用场景和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性的骨干企业。(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市商务局)

(三)发挥区位优势,建强交通物流枢纽

16.完善机场综合交通功能。加密拓展安阳红旗渠机场航线网络,协调开通深圳、三亚、重庆、成都等热点出行地区航线,提高连接核心都市圈的通达性。重点推进机场至周边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开通定制客运路线,建立“民航+公路客运+城市客运”运输保障联动机制积极推动永和、滑县等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构建“一支多点”空间格局,优化提升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布局和功能。推动安阳红旗渠机场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邯郸机场加强互利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牵头单位: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管委会)

17.优化交通路网布局。积极争取安阳(林州)经濮阳至菏泽铁路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尽快启动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山西中南部铁路水冶南至安李铁路联络线、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用线和内黄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项目建设,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大力实施内黄至林州、内黄至鹤壁、沿太行高速安阳段、安罗高速安阳段、安新高速安阳段等高速公路加密成网项目,构建“一环五纵六横”高速公路网络,巩固提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8.促进枢纽经济提质升级。全面融入国家物流枢纽体系,大力发展航空经济、高铁经济、陆港经济,规划建设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物流港,建成安阳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两大国际物流通道。发挥安阳内陆无水港集聚辐射作用,深化与郑州、青岛、广州等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合作,联动周边区域物流枢纽建设,提升通道运营、枢纽集散能力,培育跨区域通道经济带,打造全省枢纽经济先行区。到2027年,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货运吞吐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吨,建设成为区域大宗商品物流与供应链组织中心。(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管委会)

19.推动物流企业提质发展。建成安西公铁物流园,加快内黄县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滑县公铁智慧物流园等区域物流节点建设,推动安阳象道物流园、万庄安阳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和交易市场智慧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安钢物流、内黄果蔬城等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省级以上物流示范园区。聚焦多式联运、冷链物流、保税物流、航空物流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全国物流50强和货运代理物流100强企业在安阳设立区域总部,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全市物流“豫军”企业。(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

20.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积极推动安钢集团现货交易中心做大做强,争取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安阳设立小麦等大宗商品交割仓。培育引进区域领先平台企业,整合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物流企业等运输服务信息,建设多式联运、“互联网+”车货交易等综合性智慧物流服务平台。加快电商产业发展,打造集智慧云仓、智慧分拨中心、智慧物流中心、市场集散中心等为一体的新电商物流服务平台,培育安阳童装等一批具有安阳特色的高附加值电商品牌争取获批中国(安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林州863跨境电商产业园、内黄县跨境电商产业园创建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区。(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

(四)深化开放合作,厚植协同发展势能

21.打造协同发展新引擎。建立健全豫北城镇协同发展区对接会商机制,深入推动安鹤濮跨区域协同发展合作推进交通设施联通、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发展互补、公共服务共享、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建设,完善机场网络体系和园区载体功能,推动临空经济要素快速集聚,构筑以通用航空、航空物流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为培育产业的“2+3”航空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

22.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合作打造安阳(北京)离岸创新中心和启迪(安阳)科创中心“双中心”协同创新模式,到 2025 年,“双中心”具备独立自主运行、衔接京津冀各类科创资源能力;到2027年,实现精准科技服务对全市主导产业链条重点企业全覆盖加强与山西、山东、河北等省份毗邻城市对接会商,健全区域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协作等机制,积极推进京武(雄郑)高速、邯郸一安阳一鹤壁一新乡城际铁路等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重要支点。(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安阳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争取早日投入运营。积极推动安阳红旗渠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加快推动林州市红旗渠经开区新型材料、汤阴县鸡肉及制品等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面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重点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到 202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100 亿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实施营商环境指标创新提升行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擦亮“安阳最安心”营商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

(五)突出转型提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4.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加快完成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为长远发展留好空间。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将安阳县核心区域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与安阳县县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中等城市建设,林州市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业、建筑业,打造毗邻地区新兴中心;滑县稳固粮食生产能力,培育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内黄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进一步强化豫北区域规划衔接和产业发展协作,推动汤阴县依托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与毗邻区域联动发展。做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机构编制等激励机制,推进国家级经济发达镇水冶镇,省级经济发达镇姚村镇、铜冶镇、宜沟镇等加快建设。(牵头单位:市委编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豫北航空经济协作区管委会)

25.提升城市能级品质。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推进基础设施、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普惠等领域数字化建设,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统筹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持续推进“城市甲骨文书屋”“惠民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巩固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北万金渠、南万金渠、西区截流渠等项目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改造,推进实施一批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建立节水型城市政策管理和水量控制分体制度,提高用水效率,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牵头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市文广体旅局、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

26.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强高品质步行街、商业综合体、智慧商圈、特色美食街区建设,不断丰富“洹河夜游”“古城夜游”业态模式,持续增加中高端产品和高品质服务供给,打造一批省级品牌消费集聚区。加快推进林州石板岩、殷墟考古文旅小镇创建国家或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集聚区。发挥市文体中心功能,常态化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和高端体育赛事。丰富以航空运动为底色的产品供给与消费场景,打造全国知名的“航空运动之都”和航空运动消费中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体旅局、市通用航空发展中心)

27.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推动滑县、安阳县和汤阴县国家级粮食作物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建设。推进林州市积极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加快发展优质果蔬、优质中药材、优质草畜、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积极申报创建甘薯、中药材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培育打造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知名品牌,积极创建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申创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加快红旗渠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工作,2025年完成现代化改造建设任务。加快推进“三变”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等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地区延伸覆盖。推动在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和城乡统筹规划制度中先行先试。到202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力争达到1.81。(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六)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28.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预报预警机制,狠抓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战役。深度参与京津冀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提升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位次。实施黄河流域金堤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加强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推动国控大韩桥断面稳定达标。强化重点涉水企业环境执法监管。支持林州市建设国家级水土保持监测点,提高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水平。到2027年,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0%。(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 )

29.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重点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深入推进太行山石质山区困难地造林、“五边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等国土绿化和森林抚育提升工程,加快国储林项目建设,打造西部山区生态屏障。到202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超过26.5%。谋划实施崔家桥、广润坡、任固坡等蓄滞洪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省级生态县。(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30.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聚焦能源、工业、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运输装备绿色升级,积极推进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完成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动态评估。到 2025年,全市新增和更新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占比达到 100%,力争推广应用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突破 800辆,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到 2025 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 2020年下降18%。(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1.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展风电和集中式光伏规模化开发,推动风力发电产业纳入全省产业链条布局。实施“光伏+”公共建筑屋顶提速行动,积极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光伏开发试点建设,建成并网华润电力内黄县 200MW 风储一体化、京能滑县100MW风电等项目,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保持全省前列。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持续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完善交易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鼓励企业节能量进入用能权市场交易。(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拓宽粉煤灰、冶炼渣、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渠道,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升固体废物合管理水平。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到 2025年,具备条件的省级及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加强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布局发展再生钢、再生铅等再生金属产业。到2027年,基本建成规范有序、智能高效、协同顺畅的新型智慧化、网络化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七)强化改革牵引,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3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承接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招商引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统筹推进财政、金融、科技、人事制度、薪酬激励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夯实信用建设基础。充分发挥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持续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培大做强,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提高开发区能级和水平。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创新办法和市场机制,全面深化县域经济放权赋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开发区体制改革,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牵头单位:市委改革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34.积极争取要素资源支持。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补充耕地指标、林地定额指标等方面争取省级层面加大统筹调剂力度,优先支持纳入国家、省重大项目清单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政府债券等资金支持,培育壮大“头雁”“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优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争取省创业投资、新兴产业投资等引导基金对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创新人才发展制,完善“全职+柔性”引智机制,用好聘任制公务员政策。选派优秀干部到省直单位挂职锻炼。(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

35.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牢固树立安全至上、人民至上理念,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不断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安阳实践。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化“三零”平安创建、“双提双知”,推进市县乡村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实战化应用,提升基层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打造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深化乡镇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活动。巩固安全生产“事前预防”夯基工程成果,大力实施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全面加强风险应对、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等能力建设,严防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建设现代化区城中心强市工作专班作用,定期研究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工作专班各工作组要加强与省直部门的沟涌对接和对县(市、区)的工作指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持续抓好总体实施方案、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落细。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报告。

(二)压实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对照“1+5”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落实措施,明确年度目标和任务清单,实行闭环式管理。争取省级层面研究出台具体支持措施,形成“1+N”配套政策体系。定期梳理总结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研究提出重点工作举措。市委、市政府每季度听取各专项工作组任务落实情况汇报。

(三)加强督导问效。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加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并与年终表彰奖励挂钩。对工作敷衍塞责、推进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予以追责问责。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工作落实中的先进经验做法和亮点成效,推动形成笃行实干、奋勇争先的良好工作氛围,确保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联系电话:

 

传真:

 

分类导航

CLASSIFIED

NAVIGATION